作者:六祯媛 年级组:六年级组 更新时间:2017-12-28 09:27
生活中,不免总是会引起纠纷的,而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两败俱伤,很少人会学会忍让,那么,有人就说了,到底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忍让呢,我的观点是: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忍让的。
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军事家曹操曾经说过:礼让一寸,得礼一尺。不论什么事,大事还是小事,做出让步,让出是小的,得到的却是大的;而毫发不让,胸襟狭小,最后事情难分难解,不但没完事,还伤了和气,得不偿失。
还有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和叶家毗邻而居,起房造屋,为了争一块小的地皮,起了纠纷。老夫人写信给张廷玉,想让他出面,不料张廷玉回给老夫人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老夫人见信明理,主动将墙退后了三尺,叶家见了,也十分惭愧,于是,也让了三尺,从此两家之间都退了三尺,隔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还方便了左邻右舍进出,张廷玉让老夫人让出一块地皮,就换来了两家的和睦,这就是礼让一寸,得礼一尺。
那你听了上面两个故事,你肯定说这难道不是教育我们,做人就要礼让吗?不是的,下面就是我的观点了。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以晏子身材矮小,而让晏子从狗洞钻进去。晏子不肯说:“出使狗国的人从这个狗门入,难道你们楚国是狗国吗?”楚人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到了楚国,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难道你们齐国没人了吗?竟然派你一个人来做使臣。”晏子答曰:“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多户人家,人们一张开袖子,能遮天,挥洒汗水,怎么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王又说:“那为何只派你一个人来呢?”晏子答道:“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和楚王又一同吃晚饭,这时一个犯人刚好从宴席前被押过,楚王故意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是哪里人?”侍卫答:“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晏子说:“大王可听说淮南柑橘又香又红,可是一种到淮北只剩下又小又苦的枳。”经过这一番,楚王曾三次想羞辱晏子,不料却反被辱,因为晏子没有一味忍让,而保护了齐国的尊严。
那么,凡事到底是忍还是不忍呢?我说,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忍让,但不能为了忍让毁了名誉,所以,凡事只要把握好度,所有的事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指导老师:范桂兰
老师评语:小作者的文章写了一篇议论文,以忍让为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更举出具体事例说明论点,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