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方圆 年级组:高中组 更新时间:2018-03-06 14:24
生活需要创新。李大钊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生活,时时开拓生活。”这句至理名言,经久不衰地为人们传颂着,实践着。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开拓创新当中发展进步的。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沈括撰写《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人们创新的结果?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创新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一串串创新成果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试想远古的蛮荒原野中,人类的祖先如果没有勇敢地第一次捡起石块和树枝,今天的苍穹下还会有满目的繁荣文明吗?
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我们不能死抱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预测明天。在优胜劣汰的今天,抱残守缺就意味着失败。只有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地有新发明、新创造,不断产生新成果,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主观臆想去随意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这只是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隔的,只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和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阅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借鉴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理论,《资本论》也许不会那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继承同样也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新,同样,创新来源于生活。没有创新,答案就会笼统单调;没有创新,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
创新无处不在,小到生活、学习用品,大至宇宙飞船、运载火箭,人们把前物不断修改,不断进步,让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一种精神。有了创新,可以搭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上九重天;有了创新,可以与爱迪生在电灯下侃侃而谈;有了创新,可以与诺贝尔炸开山头,炸出通道;有了创新,可以与列文虎克共同观察微观世界……
恩格斯说过:“人类的历史,便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生中,创新是身旁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创新是远处的山巅,激励我们登上高峰;创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随我们畅所欲言,汇入其中。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支撑起整个世界。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吧!你一定会展翅飞翔,搏击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