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锦程 年级组:六年级组 更新时间:2017-12-28 11:30
几日前,我去了老街。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青瓦,其中有夹杂着几小块大红,宁静淡雅中透着一股喜庆。走到魏村桥上,左边瞧瞧,右边看看,感触良多。目力所及,共有三座大桥,其中最老的,要数我走的这座老魏村桥,西边的那座其次。这座老桥已不是原来模样,原先的他早已不堪重负,人们为他重新打造了一副身躯。老桥见证了魏村的发展,腾飞。短短的二十几米,连接了过去与现在。
进入老街,首先看见的便是青绿色的的石板路,一大块一大块的青石板向着老街深处延伸,高低起伏,给予人一种奇妙的感觉,似乎是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唱着歌谣,每天蹦蹦跳跳的孩童时期,回到了无忧无虑,每日开开心心的时代。正回味着童年的美好,目光却被一块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铭牌所吸引,上书:魏村图书馆。落款是武进市教育局。望着这小图书馆,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一座三层的楼房,白红两色的瓷砖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算是豪华了。正面有七八扇窗子,统统装着茶色的玻璃。木门已看不出颜色,两对铁铁闸门紧紧把住入口,近看却是微微有些倾斜。门前杂草丛生,可见已很久无人打理。但只需单看那门槛,便可想象当年的盛况。那门槛,中低旁高,原本棱角分明的门槛上边已是变得半圆一般,中间走动最频繁的区域,竟比两旁低了两公分。我望着那残破不堪的门槛,好像飞到了过去的世界里:每天清晨,柔和的阳光透过窗子,慵懒的撒在桌子上。木门的吱呀声打破了早春的宁静,铁闸门清脆的哗哗声提醒着人们:图书馆开门了!倒杯茶的功夫,门前便是挤满了人,还书的,借书的,看书的,凑热闹的,卖早点的,卖报纸的,等等。那平常显得十分宽阔的入口,此时倒显得过于窄小,不大方便了。随着人群的涌入,图书馆内一度人声鼎沸······
忽的一阵凉风吹过,把我从想象拉回了现实。继续朝前走,不时掠过一座又一座老房子,它们或是高,或是低;或是宽,或是窄。其中不乏一些店铺,如魏村照相馆,魏村理发店······突然,路面一下子变宽了,但不多时,隐约望见前面的石板路又是变得窄窄的了。那使道路变窄的房子大门左边,贴着一张破破烂烂的红纸,上面用繁体字写着:福兴园饭店。
福兴园饭店(庄)位于老街北街的二十三号。福兴园饭店创于二十世纪初,正当是战火纷飞,人们流离失所的年代。它却屹立不倒,甚至可称红火。它于解放前夕遭遇火灾,后又重建一次。在未有福兴园之前,那儿原本只是一处小小拐角,却被善于经商的曹氏人所相中,由此便成了一家饭店。在二十世纪初,前面不远的渡江桥还是一座码头。船员们通常会下来领略下这江南小镇的风光,顺便品尝下美食和购买些必需品。而福兴园饭店位置好,饭菜香,小二热情,店主又八面玲珑,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生意自然就来。不仅生意好,因为船员们整日走南闯北,便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遍了这江南江北,名声大噪。
但,因为商业街的迁移,老街的破旧,二十世纪末,饭店整日的食客已屈指可数。主人便把饭店丢在了老街,自己也去湖塘,重振旗鼓,另起炉灶了。辉煌一时的福兴园饭店到今天,能留给魏村人的,只有它过去的历史与落寞的背影了。
不大时,短短的老街便匆匆浏览完毕。一路走来,感觉到的,如同那青瓦一般,只有无尽的苍凉与落寞。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把越来越多的视线重新转向老街,老街的开发与保护,必将会将往日的辉煌与荣耀,再度展现于世人面前。
指导老师: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