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浩森 年级组:五年级组 更新时间:2018-03-01 16:03
冬至之日,邢台的天气也变得氤氲起来。初冬是无尽的萧条让人不敢碰撞,寒意冰冷彻骨,婆娑的树下有枯叶在不断回旋,让人不由得多了些肃杀之气。凛冽的寒风卷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顿时,太行山银装素裹,满目皆白。在这样的天气里,谁也不想出去,那干什么呢?
“呼哧……呼哧……”白气儿从鼻子中冒出。这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搓搓双手,揉揉耳朵。今天天气格外冷,才不到半天,朔风就凛冽地吹来,将大地变得粉妆玉砌。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苦寒吟》来:“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刚想出门,妈妈就叮嘱我:“儿子,多穿点儿衣服!”而奶奶则告诉我:“孙儿啊,这刺骨的寒风,可千万别把耳朵冻着了,还是在家里呆着吧!”我心想:哎,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爱是一样的。
“来,咱们来包饺子。冬至吃饺子是咱们北方人的习俗!”奶奶又说。顿时,我便欢天喜地起来。心里暗暗地高兴:“耶!冬至喽,吃饺子喽!”我连蹦带跳地走进厨房,拿起一个已经被奶奶擀好的饺子皮儿,往里包馅儿。刚拿起小勺儿,奶奶就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先去洗手,小脏手儿不要摸面!”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去洗手了。洗完手,又来包那个饺子。包了一勺多馅儿,一捏,“呀!漏馅儿了!”我不信这个邪了,又拿起了一个饺子皮,这次馅儿放得比上次放得少了。一捏,“呀!这次不是漏了馅儿,而是成了包了皮儿的馄饨了。”我又包了几个试试,唉!一次不如一次了。我想:那我还不如做几个小肉饼子呢!这可是我自创的。先把一个饺子皮拿出来,然后,在上面铺一层少少的馅儿,再铺上一层饺子皮儿,最后再把四周的皮捏住。哇!美味的很呐!奶奶也包好了饺子,和我的美味肉饼放到了一块儿,明明就是“众星拱月”嘛!奶奶不知道在干什么,往饺子上撒上一点儿面粉,难道是在玩“饺子丛下雪”吗?我不解地问:“奶奶,你干嘛还要在饺子上撒面粉呢?”奶奶告诉我:“孙儿啊,这当然是为了让饺子不粘呀!”
一个个使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饺子终于下锅了!经过焦急地等待,一个个玲珑剔透的饺子终于出锅了!品尝一个看似美味又好吃的饺子。不由得啧啧称赞:“哇!太好吃了!看着色鲜味美,吃着满口生津啊!”奶奶边吃边给我们讲故事:
东汉“医圣”张仲景,是南阳市涅阳县人。一次他回乡时,发现许多乡里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便急忙让弟子在东关搭好医棚,支大锅做“驱寒娇耳汤”,送给乡邻喝。他把一些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进锅里煮,然后让大伙喝了。没想到还真的治好了乡邻的冻疮。此后,后人便学着做“娇耳”包成食物,也叫“饺子”。至今,在南阳地区还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呢!
“还有冬至时,北方吃饺子蘸醋再加上腊八蒜,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南方人有热补姜母鸭,麻油鸡,羊肉炉等。黑龙江的哈尔滨,河南商丘等地方还有冬泳庆祝的习俗呢!”我补充道。
如今虽是雪虐风饕的仲冬,但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却流传了下来。这是一辈辈中国人爱的叮嘱,情的交流,优良传统的不断传承呀!
冬至,你吃饺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