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轩宇 年级组:五年级组 更新时间:2018-02-23 20:59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盛大的节日,除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那么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年的来历
传说中,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兽。这只怪兽居住在海底,每年的除夕都要上岸来伤害陆地上的牲畜和人。每当这时,村村寨寨的人都要逃上山躲避。
有一年的除夕,村里来了一个白胡子的老人。一个老婆婆劝他赶快逃跑,可他却说:“没关系,我有办法能把‘年’赶跑!”老婆婆见劝不过他,只好一个人跑了。
晚上,“年”果然又要来吃人了。当它走到老婆婆家门前时,看见门板上贴着红纸,吓得连连后退。这时,门开了,老人穿着大红袍走了出来。屋子里所有的灯都点起来了,还有鞭炮在“噼里啪啦”作响。“年”捂着耳朵,跑得远远的了。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灯火和响声,老人这么做,一定会把它吓跑。于是,“年”不敢上岸了,村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此,人们在除夕夜时都会贴春联放鞭炮,整夜守岁不关灯。这就渐渐演变成了春节。
年俗
春节并不只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二十三天时间,且每天都有不同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因为传说只要灶王爷在天地面前美言几句,就会保全家一年平平安安。所以当天人们都要把灶王爷的画像和祖宗的照片挂在墙上,还要准备好贡品。在这一天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就是要把麦芽糖融化在灶王爷的嘴上,好封住他的嘴,让他在上天之后不能乱说话。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四的风俗自然是大扫除。这时,全家上下齐动手,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晾晒被褥,以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传说中腊月二十五,天帝会亲自检查人间善恶。于是家家户户都要吃豆腐表示清苦,瞒过天帝的检查。还要举行仪式欢迎天帝,以博取欢心,来年平平安安。
腊月二十六,人们就要开始置办年货了。由于古时候普通老百姓经济条件差,平时不能吃上肉,所以到了新年就要杀猪割肉,称为“年肉”。
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七洗澡,洗去身上的污垢和晦气。但在腊月二十六是不能洗澡的,否则会将身上的福禄通通洗光。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张贴之物。王安石的《元日》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新桃”指的就是春联。
腊月二十九又称“小除夕”。在这一天,子孙都要祭祖,上坟,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这时农历中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中的“除”是去除的意思,“夕”是交替的意思,而除夕就是“月穷岁尽”的意思。这寓意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一家人聚在一起彻夜不眠,直到天明时分才散去。这天还要把上天的灶王爷再迎回来。
正月初一在一声声鞭炮响中开始。大家伙儿到处串门走亲访友,见面就说:“新年好!”长辈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以祝福孩子在新的一年中学习上进。团圆饭的习俗一样不能少,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一起欢度春节。
正月初二是北方祭财神的日子。当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正月初三要烧掉旧的门神纸,表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传说正月初四女娲造羊,当天人们不能杀羊。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在零时零分打开窗户和大门放鞭炮迎接财神的到来。
正月初六是一个百无禁忌的日子,人们可以自由地出门活动筋骨。
正月初七有一个“捞鱼生”,即大家围坐一桌,将鱼肉倒进锅中一块捞,越捞越高,表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晴,稻谷就会大丰收。否则,就会欠收。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是天帝的生日。这天要祭玉皇,以求天帝保佑。
正月初十又称“石不动”,当天家中所有石制品都不能运作,甚至要祭拜石头。
相传因为“天公生”那天的食物吃不完,所以娘家就要在正月十一请女婿儿媳来家里吃饭,这样就不会发生浪费了。
正月十二就要准备庆祝元宵了。人们会去选购花灯,搭设棚架。
正月十三,人们要将买来的灯笼挂起来。
正月十四的主要习俗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正月十五相信谁都知道。对了,这就是元宵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点起花灯猜灯谜,给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鳌江实验小学五年5班 包轩宇